題:
諾貝爾化學
2004-12-25 00:03:45 UTC
如題
要有相關資料
最好是有相關研究資料
不要報導
二 答案:
2004-12-29 10:48:52 UTC
2002諾貝爾化學獎--質譜儀分析技術的突破

開展生化科技新領域

由美國學者約翰.芬恩(John B. Fenn)及日本研發工程師田中耕一

(Koichi Tanaka)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

主要是在質譜儀技術上的開發.使得質譜儀可以用來鑑定巨大的生化分子結構

將生物化學的研究成果用於疾病的治療.由於此重大技術的發明.導致一門新的科學誕生.就是"蛋白質體學"

他們主要貢獻是再質譜儀中游離源的研發與突破..



以上是來自於..科學發展 2003年2月 362期

以下是我課堂上學的

John B. Fenn主要是將ESI(Electrospray Ionization)電灑游離法應用在蛋白質.生化大分子的分析上

Tanaka是利用MALD(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)基質輔助雷射脫附法來分析生化大分子
2004-12-25 00:07:48 UTC
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



所有的生命體都是由細胞所構成,一個人身上所擁有的細胞數目就好像銀河中的星星一般,約有上千億個,在每一個人身上,例如肌肉,腎臟與神經等不同的細胞,聯合的運作而形成一個精密的系統。透過他們有關細胞中水與離子通道的開創性發現,今年的化學諾貝爾獎得主, Peter Agre 與 Roderick MacKinnon ,在增進瞭解細胞如何運作的基礎化學知識方面,有重要的貢獻。他們讓大家看到一個精采的分子機器家族:通道、閘門與活栓,這些元件是細胞功能所必須的。


此內容最初發佈在 Y! Answers 上,這是一個於 2021 年關閉的問答網站
Loading...